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10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1周一,直到看完电影,我才得知,香港知名导演尔冬升的外婆竟然是蒙古族,我忍不住在想,他是带着怎样复杂的感情在外婆的故乡把《海的尽头是草原》拍的如此细腻感人。
时间回到1959年,全球各地发生着种种大事,苏联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而在东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犹如春日里的倒春寒,席卷了刚刚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国。三个春秋,像黎明前的黑暗,朦胧中的中国人民在饥荒里匍匐前行。
南方各地洪水肆虐,冲散了无数家庭,饥寒交迫中的人们被迫抛子舍女,留下了成千上万个孤儿。无依无靠、流离失所的几万个孩子稚嫩的恸哭声,喧嚣了全国上下。各省的民政局奔走求助,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当时已是饿殍满地,根本无力喂饱这几万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负责妇幼工作的同志遇见了乌兰夫,请求他帮忙支援些奶粉。乌兰夫回到内蒙古发现当地因自然灾害连奶粉都难以生产,思忖再三,他提议把孩子们接到内蒙来,送给当地牧民收养。就这样,1960年,来自南方各地保育院,前前后后几千名孤儿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北疆草原。而同样在饥饿边缘游走的草原人民一见到孩子,就亲切的收为己有视如己出,奉行了这片土地上最朴素且纯粹的生命哲学——“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等待迎接新的黎明。
以上是“三千孤儿入蒙”的历史,也是内蒙古在共和国的特殊时期饱含家国情怀的故事。而电影,则是以此为背景,述说了一个上海哥哥寻找当年被家人遗弃的妹妹的故事。男主人公杜思瀚幼年时,母亲因无法养育两个孩子把妹妹杜思珩遗弃在了保育院。60年后,在母亲弥留之际,杜思瀚带着母亲一生的执念踏上了寻亲之路。
妹妹杜思珩在1960年来到内蒙古后被善良的蒙古族牧民萨仁娜、伊德尔夫妇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试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被感天动地的草原民族的大爱逐一化解。最终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学会了敬畏生命,并坚韧成长,在蒙古高原落叶生根,这一刻的他们,也有了新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海的尽头是草原,而生命的尽头是广阔的时间,在讴歌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主题下,不同于其他主旋律电影略显单薄的喊口号,故事更多的是在细节处捕捉温情,以粗犷但富有哲理的情节阐释了大爱与私心的平衡:领养家庭的哥哥那木汗为救妹妹杜思珩而牺牲后,她一夜长大,最终成为这个牧民家庭的“哥哥”---她是那木汗生命的延续,她终于不再因年幼时“被遗弃被领养”而纠结于身份认同,她开始真正接受自己并知晓了生命的意义;而当年为了不被妈妈抛弃,把自己弄成重感冒留在了上海的哥哥杜思瀚,在懦弱中逃避了一辈子,最后在找到妹妹后,坦诚并释怀,重新成为了“哥哥”。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有了最优解。
电影的最后,两位阴阳相隔的母亲以对话的方式完成了影片主题的升华。站在广袤的草原上,已经百岁的萨仁娜额吉对着天空诉说:“姐妹啊,虽然我们未能见面,感谢你把这么可爱的女儿生下来,这样我们才共同把她抚养成人!”牧民母亲那双粗糙的手掌,在天地间,用守望相助书写了人间真情。个体生命有着数不尽的阴差阳错,中间夹杂着奉献、妥协和包容,所有的人与事,虽有缺憾但也圆满了。镜头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永远坚信“腾格里”的意愿及命运的安排,是全片中主创团队对蒙古族图腾精神最深刻的诠释。
草原啊,永远不会消失,民族精神啊,也永远不会荒芜,在不同的时代里,她都会化成甘霖,流经之处,肥沃土壤,滋养大地,最后奔流入海。彼此搭着肩膀的手足们,就像波涛里的浪花,千千万万的同胞们,紧密连结着海与草原,在苍茫的草原深处,永无尽头,永垂不朽!
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2“要把工作组织好,把孩子安排好。”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一声郑重承诺在新中国史册书写出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佳话。
连日的暴雨,倒塌的房子,无家可归的灾民,被抛弃的孩子,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是新中国史册中凝重的一笔。
上世纪六十年代,受灾害的影响,上海、江苏等地保育院涌入大量孤儿,他们严重营养不良,受到疾病和生命的威胁。面对面黄肌瘦、哭闹不止的孩子们,奶粉短缺、保育员人手不够的现实困难,受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所托,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的乌兰夫提出将孩子们接到内蒙古,让有条件、有能力的牧民们抚养孩子,周总理欣然答应并再三叮咛要照顾好这些“国家的孩子”。
一趟趟北上的列车,跨越大半个中国,运送三千孤儿进入内蒙,带去希望和未来。广袤无垠的蓝天,浩瀚无际的草原,奔驰的骏马,追逐的羊群,茁壮成长的孩童,都是草原最靓丽的风景。原本相隔千里,毫无血缘关系,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三千孤儿入草原,演绎了一段跨越血缘、民族、地域的历史佳话。
视觉总要比文字更给人震撼的冲击力,言语的记载也不能完全书写出现实的困难。我从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中窥得一些历史往事,现实的无奈、亲情的羁绊,还有那些被隐藏的情感。
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3前天下午,由重庆山城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去沙坪坝区凤天大道金阳时代汇博纳国际影城(凤天路店)观看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怕堵车迟到,去的早了些,便仔细观看大厅里的海报: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脑子里开始想象,三千个孤儿千里迢迢去内蒙,三千个家庭来接纳,该是多么宏大的场面?如此浩大的“工程”会怎样叙述?能打动观众吗?很是期待。
三点正式开演,产生错觉,怎么是这样?原来是其它几部电影的宣传片。
因为看了海报,知道主演是陈宝国,看到陈宝国突然被惊醒坐起,知道电影正式开始了。没想到开头这么平实、质朴,并没有我想象的宏大场面,而是从个体的小家庭视角切入,展开整个故事。
陈宝国扮演的知识分子杜思瀚,被患阿尔兹海默症母亲的声音惊醒,走近母亲身边,医护人员也来到母亲病房,母亲把护士认做唯一记得的女儿,杜思瀚的双胞胎妹妹——杜思珩。
“念了你一辈子,想了你一辈子,欠了你一辈子。”杜思瀚带着母亲的遗憾,带着自己的悔恨,也带着病重的身体,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承诺掷地有声:“接一个,活一 ……此处隐藏2066个字……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共同建设伟大祖国,以优异的成绩喜迎二十大胜利召开。
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69月26日下午,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在图书馆二楼观看了影片《海的尽头是草原》。看了影片,很是感动。作为内蒙古人,为收养孤儿的农牧民的胸怀和大爱所感动。正如这片美丽的大草原,质朴且纯真!最后的镜头百岁额吉老奶奶,当得知思珩的亲生母亲刚刚去世时,她说了一句,“可怜的孩子啊”,我的眼泪忍不住流出来……额吉唯一的亲生儿子那木汗,因为救思珩,在花季年华就已离开人世……
此片是由内蒙古电影集团和博纳影业联合摄制的,电影以身患绝症的哥哥杜思瀚带着母亲终身的遗憾和愧疚寻找送往草原失散多年的妹妹杜思珩这一贯穿始终的故事为线索,以倒叙、回忆等艺术手法,展示了纯朴自然的生活细节,描绘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内心世界,艺术表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家喻户晓的历史佳话,热情歌颂了内蒙古草原人民超越地区、超越民族的人间大爱和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鲜明的主题思想。
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7草原至美,人间大爱。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再一次重现了中国人民克服万难的民族特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的草原人民。
他们在困难时期以博爱的胸怀和温情的怀抱迎接来自南方的一众孤儿,养育了国家的孩子。这是一场关乎生命的传动接力,这是一曲民族团结的大美颂歌。无论期间有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悲欢离合,终会永久留存在中国记忆当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8《海的尽头是草原》这个电影的名字很有吸引力。给人一种想象:海的开阔和草原的宽广连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当然故事更有时代感和意义。以前也通过《国家的孩子》和《额吉》等影片来了解过“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初“海”一带因为粮食匮乏,孤儿院的孩子没饭吃了,国家让这些孩子迁移到内蒙古草原,善良、吃苦耐劳的内蒙古人民把他们当国家孩子养大的事迹。《海的尽头是草原》中的历史的沉积与回望,更能让人思考内蒙古人民的宽大胸怀,跨越民族的亲近感成为历史佳话,感动着全国人民。
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9影片讲述了上海“三千孤儿入内蒙”,质朴无私的蒙古族同胞,用爱维系着一个又一个超越血缘的家庭,弥合了这一道道伤痕的一段大爱的故事。演绎了未曾谋面的两位母亲,跨越“海”和“草原”,用爱共同养育了一个孩子,反映了生活可能有时很残酷,但爱、善良和同理心最终叫人释怀,也叫人勇敢。正如演员陈宝国所说的,走进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缺过爱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特别动人的一个。”
56个民族一家亲,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的一个大团体,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在一起才能迎风破浪赢得未来,走向更美好未来。
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10怀着十分虔诚的心情去观影,因为电影讲述的故事对每一个身处内蒙古的人都再熟悉不过。这段历史是草原人民质朴善意和博大胸怀的具体彰显,也是“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标识所在。《海的尽头是草原》是对“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历史佳话的一次深情回望,影片不仅真实地展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社会历史情境,更生动细腻地描摹了“国家的孩子”在草原深处安放心灵、安放一生的动人故事。
时间回拨到那段让人感伤的岁月,全国出现大范围饥饿、灾荒,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孤儿院挤满了普遍营养不良,甚至面临疾病和死亡威胁的孤儿。面对这样的情境,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在一次会议上遇到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请他帮忙支援些奶粉。乌兰夫同志从大局出发,做出了把孩子们接回草原抚养的重大决断。当时内蒙古草原也严重缺乏物资,牛羊都下不了奶,考虑到把孩子们接到内蒙古,不但要解决吃的,还要有一个家,牧民也喜欢小孩,接回来既解决了南方的燃眉之急,对牧区人口和建设也有好处。乌兰夫指示,孩子们要“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孩子们的命运交织着时代的困境、家庭的无奈。从纵向的成长历程来说,他们幼年时代就被迫接受了与家人的分离,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考验,从横向的成长空间来说,由出生时的南国几经辗转身处北国的草原深处,由此带来的语言习惯、生活习俗、人际交往等的巨大差异,无一不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影片正视了现实历史困境加诸“国家的孩子”们的苦难,用温暖的情谊和深厚的人性关爱为孩子们的另一段生命里程赋予了别样的色彩和意味。电影通过主人公“杜思珩”的故事映照了这个群体。爱成为这个影片的底色,包裹了一切。
尊重之爱。接回来的孩子们由于营养严重不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后,统一召开领养大会。领养的条件很明确,也充满人性关怀,要确有能力,确不能生育,而且必须尊重孩子的意愿。杜思珩就是尊重孩子意愿的最好诠释,她选择了喜欢她、照顾她的额吉萨仁娜。尊重之爱,让杜思珩以及许多和杜思珩一样有个人想法的孩子最大限度地放下戒备,开始了新的生活。
呵护之爱。南方的孩子来到草原生活,面临的诸多生理和心理挑战是不言而喻的。电影摄取了几个生活片段,展示出草原牧民对孩子们的关爱是用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的点滴付出。杜思珩对于在草原上厕所不习惯,额吉和哥哥那木汗便动手用木栅栏为她建起了简易厕所;为了尽可能顺畅地进行交流,萨仁娜时刻怀揣着一个蒙汉语互译手抄本,在和杜思珩的交流中不时翻阅;在物资紧缺的六十年代初,萨仁娜将珍贵的奶豆腐大块大块放到杜思珩的碗里,“吝啬地”给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朋友一小块,自己却没舍得吃。细微之处的呵护和关爱让杜思珩渐渐找到“家”的感觉。
启迪之爱。阿爸伊德尔展现了一个草原男人的辽阔胸襟和广博智慧。对于孩子,他没有萨仁娜的细致入微、关怀备至,但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爱的传递。他送给杜思珩指南针,告诉她怎样在一望无际的草原辨别方向;一家人去看望敖其尔爷爷,讲完敖其尔爷爷儿子被大火吞噬的故事后,他告诉杜思珩,在草原遇到大火,要用袍子盖住头,一直往前冲,让她明白了勇敢的意义。这些生存的道理和生活的智慧不断构筑起保护杜思珩的坚固铠甲,让她在草原上迎风成长。
救赎之爱。杜思珩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怀有强烈的探寻欲望。在追寻故乡上海的过程中,遭遇流沙。哥哥那木汗为了救她永远地陷入流沙之中。杜思珩改用那木汗的名字,为哥哥继续生活,完成了她与那个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和解,完成了对草原从他乡到故乡的心理归依。
草原牧民用无私的爱照亮了他们另一段生命旅程,用诚心、无私、奉献柔软了他们始终不可触碰的一片坚硬的内心,治愈了他们心里恒久的伤痛。
电影结尾,寻亲的哥哥杜思瀚带着母亲一生的牵挂和自己长久的歉意,见到了千里之外的妹妹杜思珩,并告知生母去世的消息。杜思珩百岁养母用草原的传统礼仪送别这位千里之外的老姐妹,深情地说,虽然她们素不相识,但是养育了同一个女儿,海那边的爱和草原的爱共同汇聚成一股爱的暖流,温暖了一个时代,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