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30 12:13:51
赤壁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赤壁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赋教学反思1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 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赤壁赋教学反思2

这节公开课我主要围绕全文的情感变化来展开,抓住直接描写情感变化的字词,按照其演变推进来梳理全文脉络。

首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字词,即“乐——愀然——喜”,再在此基础上具体讨论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悲、喜在何处”,并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讨论导致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基本把握住了全文脉络,使整堂课能够围绕教学重点“作者的情感变化”这一条主线来展开,重点较为突出,故而思路会相对清晰。此外,在各个板块的衔接上,比较注重衔接语的设计,使课堂整体上能够连贯自然地进行。

但是,这堂课也存在了很多不足,首先是对学生的信心不足,遇到自己认为相对较难的问题,会不自觉地就开始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相对不足。以后在课堂上要学会适当放手,有些问题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从而得出结论,使其能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课堂中学生回答之后,给予的点评力度不够,要适时予以回应,和学生真正互动起来。

另外,语速过快,大大加快了课堂节奏,使得学生想要跟上会有点累;并且问题设置过于碎片化,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使人应接不暇,加重学生上课负担,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囿于教师思路,缺乏自主性。而问题的过于碎片化,容易使得课堂内容分析显得零散,对重点的情感“乐、悲、喜”点得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改进!

  赤壁赋教学反思3

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我的这一节课,完全是一节生成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尽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我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还有遗憾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导。

  赤壁赋教学反思4

我自己比较喜欢苏轼,也看过一些苏轼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介绍评论文章,欣赏他的旷达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让我更能坚强的面对困难。我想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也有许多收获,所以做了很多准备。

这一课上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自学阶段的基础文言现象很多同学没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学生能掌握。这要靠检测巩固,还得是反复训练。

二、诵读遍数不够,学生只满足会读课文。韩博士要求读六遍课文,学生达不到。即使读也只是为默写,只读不思。

三、苏轼思想本来就是难点,学生对三、四段内容理解不到位。主客问答,苏子思想矛盾的变化,天地万物的辨证关系,苏轼是如何解脱的这些问题学生不好把握。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所以在学完之后 ,从大师身上没学到多少精神。

从我自身谈起也有不足之处,我还是放不开手对学生估计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导不到位,学生讨论不出来,有时直接自己讲,学生被动接受。

这节课的收获:写作素材的积累,参看高考优秀作文,引用苏轼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一事多用,灵活多变。

  赤壁赋教学反思5

这一周我们在学习文言文,高一的学生们一提到要学文言文就头疼,特别是知道《赤壁赋》还要求全文背诵后,就更痛苦了,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热情,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本课有非常大的兴趣呢?怎样让学生爱上这篇文章爱到不背会誓不罢休呢?想了很久我决定从本课的作者苏轼入手。

要说苏轼吧,学生们并不陌生,初中就学过不少苏轼的诗词,如果我只是简单的介绍苏轼,估计不少学生对他还是停留在初中时的认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有一种手法是知人论世。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你对某一首诗歌的作者了解比较多,在理解欣赏诗歌时相对就容易些。同理亦然如果学生对苏轼了解比较多,在理解本课时相对也会容易些。但是,只是了解苏轼,不是欣赏崇拜,怎能爱屋及乌,从爱苏轼到爱他所写的文章呢?我决定让学生崇拜苏轼甚至让本就崇拜苏轼的爱上他!

有了这个想法,我决定从导语入手。一个精彩的导语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李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有一个人,一度下狱,三度被贬。但是他既没有像贾谊一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一样归隐田园。他是——苏轼!还没等我说完啊,全班学生都齐声回答,他们得意洋洋的望着我,好像再说:“这也太简单了,今天要学这一课,当然知道是苏轼啊!”好既然大家对苏轼这么熟悉,我就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苏轼了解多少。我在课件上我展示了诗人苏轼,词人苏轼,文章苏轼,书法苏轼,官员苏轼,美食家苏轼,兄长苏轼,丈夫苏轼……这些其实是考察学生对苏轼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前几个问题学生们非常顺利的答出来了,什么在诗歌方面与陆游并称苏陆,豪放词开拓词境,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个好官修建了苏堤。下面作为兄长和丈夫,苏轼怎样,就是我煽情的补充。

作为兄长他对弟弟怎样?初中学过他的词《水调歌头》,在本词的序中写着“兼怀子由”,苏轼很爱自己的妻子,在妻子去世后他在妻子墓旁亲手种下三万株松树寄托哀思,在妻子去世十一年后梦到亡妻写下了悼亡词之首《江城子·忆梦》。说到这里已经有同学情不自禁的背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的至情至真感动了无数人,苏轼的乐观洒脱也为人敬佩。在面对三度被贬的人生困境时苏轼以自己坚强的品格遗世独立,本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千古名篇——《赤壁赋》,一起欣赏苏轼笔下黄州赤壁的风光。

下课后我想了很多,语文课的导语要求短而精炼,而这节课的导语介绍苏轼太多,太长,切题慢,但是我想让学生们了解苏轼多一些,起码从我这里了解到不一样的苏轼,在有限的课堂很难分享更多关于苏轼的事情,但我想给学生心中埋下一棵兴趣的种子,给学生心中留下一点星星之火,原来苏轼这么厉害,原来苏轼这么深情,苏轼究竟有多少吸引我们的故事和诗文呢,想知道吗?一篇课是说不尽的,苏轼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他如山间的明月,他如江上的清风。

  赤壁赋教学反思6

上完课后,有一份释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这句话的含义;亦有一份沉重,经肖老师等专家的指点,发现自己课堂之浅薄。

“一堂好课应该呈现从徘徊到突围的精彩,有挣扎、有冲突、有交锋,然后从缝隙间突围,师生均能从文本和课堂获得突围的快感。”肖老师的话语让我感到很温暖,也促醒了沉醉在自我设计中的潜意识里的我。是啊,远方的风比远方更遥远,距离让我更坚定的成长。

“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写“月”的句子,并就你最有体会的一句阐述自己的理解。”提问过于机械和呆板,进而使整堂课略显呆滞,缺少灵动,课堂缺少深化的容器,却一直生成在教师的言语里。教师自己仿佛已沉醉于课中,却无法引领学生入境,甚至局部都没有,勉强确实是没有幸福的。

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整堂课都在赶场,频率快,节奏快,看似行云流水,实则走马观花。缺少“点”上的细化,徘徊一词虽已让学生感悟了,但联系诗境不够,矛盾场的渲染不够,学生的生成就不够,学生其实是成长在自己的思考之中。当然,师生的互动也只是停留在“接招就走”的形式层面,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自己也没有随文本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需改之。

“以文率言”的课堂模式显然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课堂上意识到了却没有很好的落实。没有言的积累,何来文的感悟突破,“以言固文”也许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针。注重人文味的同时却极大程度的削弱了文言文“雅”的书卷味,淡化了学生的文言感悟和文化熏陶,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只字未提。

反思,则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堂课也多少让我找到了一点自信,这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宽慰。是命运把我们抛到了路上,且行且拾且习且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安排了《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它们借游赏之事,探索生命的意义、治学的道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中的教材选用的都是历史经典名篇,每一篇都闪烁着儒道释等百家光辉的思想。

编者要老师传道的意图很明显。即非如此,看着这些影响历代、影响世界的如日月之耀眼光华的伟大思想就躺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又如何能不讲呢?

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拟定为: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死观,掌握多角度看问题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当然,也让学生领会了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的大家手法。整堂课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读、思、议、写训练到位,而且全部围绕生死观展开,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

不足之处是:整节课容量大,节奏快,学生需要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才能跟得上。

  赤壁赋教学反思8

当我看到要讲的是《赤壁赋》时,心里很矛盾,因为这一课很有内容可讲,但同时内容多,又怕时间不够,这是刚开始时的困惑,不过,上次讲过一次公开课,这次的信心很强,静下心来,认真回想上次讲完课,评委的评价,一定要注意。通过几遍梳理,阅读《教参》、查找相关备课资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这一线索,分析理解课文,试讲几次,发现效果还不错,但前提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但后来得知:学生还没学到这一课,那么教学内容就需要变,这时离正式讲课还有六天,作为高三的老师,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建议以后公开课的时间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冲突,于是,迅速定目标,大胆删节,立足课本,吃透语言。

可以说,《赤壁赋》的难懂字词不多,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学生,其他的只要结合课下注释,完全能够理解,只要问题引导的具体,学生应该能听懂,事实证明,效果也是不错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安排教学环节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理清感情脉络,难点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当然,在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时,我觉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断他们,所以延时三分钟,不过我觉得学生参与度较高,就是一种成功,能说一些有用东西,能体会做的一点思想,这节课就是有收获的。

但我觉得呢里的多媒体设备真是太老了,出现状况,又不能及时弥补,有点不好,以上是我对这次作课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多多交流。最后我想说一句:“作为教师,不讲公开课是不完整的,也很难成熟,我就是爱将公开课。”

《赤壁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