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这节课主要是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了解了他们以前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把握的进行备课。
这节课的安排是先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的回忆,引出折线统计图。先出示条形统计图,向孩子们提问“这份统计图记录的是什么?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统计图?”提这一问题目的,为了让学生在分析统计图时要先注意统计图所记录的内容是什么?再让孩子们交流从统计图上所了解的数学信息。边说边演示(只演示了一个), 假如我将每个月的平均温度不用直线表示,用点表示,再依次连接,也就成了一种统计图,告诉学生们这叫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同学们讨论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们答的不是很好,回答的过程当中又穿插重复了好多的内容。这一内容弄完后,接着问学生“这个地区20xx年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和问题“让学生指出1月到2月间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是哪段?2月到3月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是哪段?”。这些问题处理完后解决“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降得最快?”学生自己想,交流重点是交流找的方法。还按排着一个内容是“在生活中哪些情况适用折线统计图?”这一问题只是轻微的处理了一下处理的并不深入,时间不够第二个草莓题没有处理。
这节课是顺利的上下来了,孩子们在课堂上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能跟着老师的问题积极的思考,思维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提问“哪两个月间的平均气温升得最快?说说你怎么看出来的?”有个学生说“我从这两个月之间线段的幅度看出来的”孩子回答说的不严密,但我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给予了及时的纠正。还有一个孩子说“我拿尺子比出来的。”他解释不清楚,就让这个学生进行了演示。可见孩子们各有各得法,都动脑筋了。在这个地方我要是加上一句,“我们看、量都会有误差的。最准确的是算一算,只有算才会让我们得到准却的答案。但是我却强调了一句,用计算来辅助,这样就使孩子们误认为,我只要能看出来就可以不算,从而忽略算得重要性。在分析折线统计图时又将重点的总结内容落下了,“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的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课后想到在分析折线统计图(完成书上的议一议)时,可以直接将问题出示,让学生思考回答,就会节约很长的时间。还有一遗憾,在导入中使用了属于无效语言的,“今天我们在将统计的知识扩大一些行不行?”不能因导而导。孩子们对问题的回答有偏差怎么办?如“你从这一条型统计图了解到那些信息?”学生回答“上面的书都是小数”这一数学信息对与这道题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我就没有处理,应该进行处理要不孩子不会明白自己找的不对,也可以在孩子说出后让孩子读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这样孩子会更明白看些什么内容,而不是只看数字。在这节课中我明白了在上课时,一定要牢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该完成的就好,不要太深也不能少完成了。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整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结合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堂上利用同一内容两种统计图来表示发现各自的特点,在学生发现了折线统计图实力用点来表示数量多少的时候,就擦去折线,让学生看看折线统计图的折线能起到什么作用,从而明确折线统计图的折线是用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且折线上升是增加下降是减少,折线越陡变得越凶,这举世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所在。
在课堂上就曾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第一堂课的时候,没有很好的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把学生的重点环节放在读图的练习上,特别是点和折线的差异,就如例1的两个小题,第一个小题就是问具体的数量利用点来回答,而第二个小题就是问数量的变化情况,需要用折线来回答,这就点和折线的不同。所以在以后的备课中,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对教材的认识,更好的明确课堂的教学重点难点,并在课堂上利用多个环节进行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之后安排的,学生已经会用条形图表示各种数量。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两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在“认识折线统计图”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没有简单、直接地将折线统计图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运用迁移规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所以在老师合理的引导下就出现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两种不同的画法,通过对比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理解折线统计图。
二、注重体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练习中,我搜集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相关实例,如:某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王芳同学近期数学测验成绩情况统计图等等。让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数量变化情况,作出合理地分析、判断和预测,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4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地预测和判断,并进行交流,注重在具体情景中对可能性的体验。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上,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作出简单的推测和判断。事实上,统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也很容易学会,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这些方面的目标不容易达到。所以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启发调动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回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找到制作方法上不相同的地方,并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切实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不足:在课后的练习中,我认为还应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加强对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的了解,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5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是教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统计的知识。
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所以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并不困难。本教案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用折线统计图比统计表来统计方法要优越,这对于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十分重要。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独立动手画图,并进行适当的计解和点评,不仅可以掌握折线统计 ……此处隐藏9003个字……>
首先,学生的课前复习没有做好。
课前,我应该让孩子们做好单式折现统计图的复习,在复习中巩固绘制的方法,技巧。即:描点,标数,连线。毕竟这是四年级的知识,时隔一年时间学生已经将知识遗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复习课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复习,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一定会得以突破。
其次,对于此类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应该给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例如:某一数量总体呈现何种趋势;某一阶段呈现什么趋势;波动较大;平稳发展等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如果教师能够相机真确引导,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中感到无话可说了。课下我问过许多同学为什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他们说,不知道怎么说服清楚。
第三,教师过于相信学优生,导致出现绘图马虎现象没有及时更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一次清楚的认识到备课更应备好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设计课。要知道,再好的预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的生成才会精彩。一堂课可以不完成教学任务,但必须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毕竟我们的课堂不是作秀。平时中求发展才是真正为学生着想。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3《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这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利用折线统计图既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看出数量增减的特点并进行简单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条形统计图描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工作密切相关,我们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更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参观科技展览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教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4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统计观念,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青岛、昆明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提问: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学生发现问题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心理需求。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的答案:7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4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3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3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学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5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成功之处: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复习,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2.注重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其特点,让学生感悟体会这一特点,并从中引发思考,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进行预测。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不完整的答案,体现在练习题的完成上。
2.对于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部分学生仍然停留在一些直观的,诸如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表示,而折线统计图用点和线段表示的总结性特点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深刻挖掘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再教设计:
做好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过渡与衔接,紧紧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段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来教学其特征,注重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文档为doc格式